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正文

大规模流数据集成与分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据工程研究院

供稿:信息学院 时间:2023-06-26 浏览:

团队负责人:韩燕波教授、赵卓峰研究员

韩燕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规模流数据集成与分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德国国家计算机研究中心、德国弗郎霍夫软件技术研究所和美国大规模分布系统实验室等机构。2001年入选中科院首批海外杰出人才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并任中科院计算所网格与服务计算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带领团队调入北方工业大学。曾联合发起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委会并任副主任,并任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计算机学报编委,兼任中科院大学、天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分布式系统、互联网服务、数据集成与分析等。

赵卓峰,博士、研究员、博导,数据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大规模流数据集成与分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服务计算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服务专委会委员。当前主要致力于物联网、大数据等背景下新型应用系统体系架构、核心理论及技术研究以及交通、电力等行业大数据处理技术和工程实践,领导研发物联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软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此前于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曾任软件集成与服务计算研究实验室副主任。

团队简介

依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已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合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结合的人才队伍,被授予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80余人,其中科研岗专职核心教师12人(7人整体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包括教授/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5人,北京市海聚人才1人,北京市特聘教授1人。

实验室团队是是国内最早开展软件集成技术研究的团队,曾是中国国家网格软件(CNGrid)研发主力,在服务计算、云计算、大规模流数据处理、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有较多积累,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863重点、973以及北京市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50余项,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应用服务基地挂靠本实验室,并与国家电网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保利集团国防科技研究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科研基地。实验室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本,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实验室团队瞄准物联网环境下的大规模流数据的管理、集成、共享、分析和有效利用,利用云计算、实时处理、并行分析和智能服务等手段缓解工业界和大型应用中时效性很强情形下的关联分析和资源联动相关的难题。核心技术涉及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管理、数据融合与集成、感知数据/流数据实时处理、支持大规模流数据处理和管理的云平台相关的方法、技术、基础理论、管理和运营模式等方面。

获奖情况

实验室团队牵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

知识产权情况

实验室已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0余项(已获专利授权18项,以成果转化方式向业界输出8项,技术转让额度约500万元)。

知识产权群布局

典型成果及应用——DeCloud物联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

DeCloud平台围绕当前各行业产生的海量物联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定位于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处理和智能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一个可有效支撑众多行业领域物联大数据的接入、存储、组织、计算及智能分析与服务的系列软件,使能不同行业领域物联大数据创新型应用的探索、验证与实施,支撑业务发展和行业升级。

DeCloud平台当前已应用于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电厂、智慧海洋等众多具有大规模物联数据管理及分析应用需求的行业与领域。同时,特别结合交通(包括城市、城际和海上交通)和电力(包括电厂、电网)两个典型行业领域开展行业物联网大数据开发框架和实施方法研究,打通了从“离散数据汇聚”到“集成化数据服务提供”到“基于服务的探索分析”再到“行业业务模型建立”的行业物联网大数据价值链。DeCloud平台于2020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于2012年和2015年先后两次在中国计算机大会科技成果展发布。

DeCloud平台应用